紳士的品格

我要歷史名人的簡介.....

我要3個歷史名人的出生年代和歷史名人對台灣友甚麼貢獻..?
*劉銘傳劉銘傳(1836--1895)

清末安徽省合肥縣人

字省三

著名的淮軍將領。

他十五歲就隨父親販賣私鹽

走遍鄉里。

咸豐四年(1854)

李鴻章創建淮軍

當時十八歲的劉銘傳被鄉人推為「堡塞長」

相當於團練長官

他招募的兵勇號稱「銘字營」

從此展開殺敵衛民的軍旅生涯。

1853年

洪秀全率軍攻破南京

正式建號「太平天國」

同治元年劉銘傳被李鴻章調到上海壓制太平天國氣焰

同治四年再隨曾國藩、李鴻章鎮押「捻軍」

因戰功升任直隸總督。

光緒六年(1880年)劉銘傳上書建議修築鐵路

雖未獲清廷採用

但他深受西洋建設理念的影響自此展開。

1884年中法戰爭時受命督辦台灣軍務

再提出十項整頓海防建議

終獲清廷當局採納

漸漸展露治功。

在中法戰爭中雖與守軍將領劉璈不合而備受牽制

但仍有效保守台北與淡水

並在基隆戰役中重創法軍。

光緒十一年(1885年)

清廷決定在台灣建立行省

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

他大膽建設台灣

舉凡兵器製造廠(大砲)、火藥局、水雷局、撫墾局、樟腦局、茶釐總局、礦物局、媒務局、稅釐總局、鹽務總局、郵政總局、電報總局、官醫局、東西向橫貫公路、輪船航線、台灣鐵路局、砲台等都在他的規劃與中央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澴的大力支持下

結合沿海各省的經濟支援中順利展開。

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基隆煤礦弊案告老還鄉。

繼任台灣巡撫邵友濂則因財政困難與理念不同而放棄許多既定政策

使台灣後繼建設宣告中斷。

光緒廿年(1894年)

中日戰爭爆發

清廷希望劉銘傳再次督導海防軍務

但被他婉拒

日本據台後的光緒廿二年元月十一日病逝

時年五十九歲

光緒帝追贈太子太保、謚號壯肅。

文章合集稱為「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

劉銘傳雖然沒讀過多少書

但是他卻是清代少見的「奇才」。

一生最大官職是福建巡撫與臺灣首任巡撫。

駐臺時期許自己「以臺灣一隅之設施而成為全國之模範

以一島之建設基礎

增益國家之富強」。

他(1)擴大撫番:改善原住民生活

畫明漢山地界

不准軍民侵凌

並於台北設番學堂

贈與衣食、教算學、漢文、官話、臺語及起居禮儀。

(2)增設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建成

)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

另於中部(臺中彰化橋孜圖)置臺灣府

並擬定省會

全省增至三府、三廳、十一縣、一直隸州。

(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灣府、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南府、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3)清理賦稅:設官銀局

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

(4)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 先後添購輪船八艘

遠達南洋

連接南北電線

及於福建

擴充基隆煤礦。

(5)推廣農業:鼓勵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6)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

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7)電燈電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

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

臺北府首先有電燈。

因此種種的建設與魄力

劉銘傳遂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

在清末推行洋務的名臣中

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可以說都是他的老師

但他們若不是進士

就是翰林(讀書人)。

反而行伍出身的劉銘傳

少了傳統科舉的包袱

最能吸收西方現代的知識

並能身體力行。

  設省後

劉銘傳在努力建設臺灣時

除了要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之外

也是為了防止日本在牡丹社事件後再對台灣有野心

他認為「禦侮首在自強

攘外必先靖內

內不靖則根本動搖

一有外憂

是且不攻自靡」。

因此

劉銘傳在位臺灣六年

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

說他是「台灣現代化之父」實不為過。

  註:台湾省鐵路清廷派駐臺灣的第一任總督劉銘傳

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

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 促修築的。

台湾原屬中國福建省。

中法戰爭後單獨設省。

劉銘傳於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鐵路。

路線以台北為中心

向東到延伸到基隆港

向西南可到達新竹

分别於1891年和1893年建成

兩段共長约107公里

軌距1

067毫米

軌重每公尺達18公斤。

對於劉銘傳的被任用

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

同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

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

誰的品格最好

便故意約他們在一個下午到曾府去面談。

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

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

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

暗中卻在仔細觀察他們的反應與態度。

只見其他兩位都漸漸顯得很不耐煩的樣子

不停地相互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

後來曾國藩就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

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

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

*沈葆楨1.來臺背景:日軍侵台(1874年) 。

日本進攻台灣、使清廷意識到台灣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

派往台灣負責全權處理的欽差大臣沈葆楨

是林則徐的女婿。

2.駐臺時間:1874年、1875年。

3.重要建樹:(1)開山通道(蘇花公路前身、新中橫公路前身、南迴公路前身、八通關古道)

撫綏生番

設學堂。

把政教建設擴展到東部後山

也就是台東。

(2)廢內地民人渡台禁令

在廈門、上海、香港設招墾局

來台者有船票、種子、房屋及一年半口糧

每人水田一甲、旱地一甲

每十人耕牛四頭、農具四副

三年後才收租賦。

  1875年二月

台灣正式全面開放

中國人可以自由移民台灣

開墾土地。

沈葆楨分別在廈門、汕頭、香港設立招墾局

來台灣的人可得到船票

種子、房屋搭蓋費及一年半的口糧

又可以分到水田、旱地各一甲。

每十人分的耕牛四頭、農具四副、而且三年後才開始徵收租賦。

(3)增設郡縣(二府八縣四廳) 。

  沈葆楨剛到台灣時

軍政文教重心都在南部

當時的行政區域為台灣一府

管轄台灣(台南)、鳳山、嘉義、彰化、四縣和淡水、噶瑪蘭(宜蘭)兩廳。

  為了更方便治理台灣各地

沈葆楨擴散行政轄區

改淡水廳為新竹縣

噶瑪蘭廳為宜蘭縣

在艋舺增設淡水縣

都歸新設立的台北府管轄。

從此、台灣的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北移。

(4)推行自強新政

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

備置輪船航行閩、臺間

於安平建新式砲台(即億載金城

仿巴黎城堡

外圍有護城河) 。

  為防衛台南府城安全

首先聘請法國工程師在安平設計建造了一座安放西洋巨砲的堡壘。

完工後

他親自在城門內外分別題字「萬流砥柱」與「億載金城」。

今天到台南安平二鯤

可以見到沈葆楨的銅像立於這座可以容納一千五百人的雄偉堡壘內。

  此外沈葆楨也在台灣南端修築城池

建為恆春城

至今仍然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四座斑駁的城門仍然屹立在恆春。

沈葆楨又認為台灣軍政積弊太深

主張福建巡撫移駐台灣。

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決議以福建巡撫冬春二季駐台灣

夏秋二季駐福建

向台灣建省邁進一步。

(5)勵正風俗民心

為鄭成功追諡建祠(即延平郡王祠)

沈葆楨親題一對楹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

洪荒留此山川

作移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

是創格完人。

」 *林獻堂林獻堂是台灣中部大地主之後代

倡導台灣民族運動

以漢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說日語、不穿木屐

堅持漢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從事對於日本大和民族的抗爭

是位有道德勇氣與使命感的民族運動先驅。

一八八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林獻堂出生於台中霧峰

七歲開始接受私塾的啟蒙教育

有不錯的國學造詣。

他父親林文欽好學、溫和、慈善的性格

對林獻堂影響頗深

促使他長期投身於台灣民族運動。

  一九○七年林獻堂首次旅遊日本

在奈良巧遇梁啟超

雙方談及台灣人所受之不平等待遇

以及台胞如何爭取自由平等。

梁啟超認為中國在三十年內無力幫助台胞爭取自由

台胞不可輕舉妄動作無謂的犧牲

宜仿效愛爾蘭對付英國的手段

以厚結日本中央政要

牽制台灣總督府的統治

使其不致過份壓制台灣人。

這番談話成為日後林獻堂從事民族運動採取溫和路線的原則。

  一九一三年林獻堂請堂兄林紀堂、林列堂贊助

並聯絡中部紳士辜顯榮、吳德功、蔡蓮舫

以及北部的林熊徵等共襄義舉向總督府請願

爭取創設台中中學。

一九一五年五月正式開校

台中中學的成立是結合全島紳士富豪為台灣人爭取教育權

帶有民族運動色彩

是為民族運動第一聲。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林獻堂與日本退休政要板垣退助在台北成立「台灣同化會」

企圖假文化之名

行爭取民族平等待遇之實。

總督府知道該組織的動機後

乃發動官民合作攻擊板垣退助。

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日本政府以「妨害公安」之名下令解散該會。

梁啟超建議的聯合策略

並未奏效。

  一次大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獨立

爭取民族自決的呼聲高漲

在這波潮流下

為爭取台灣民眾的權利

設置議會乃成為重要目標。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林獻堂的領導下

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十四年間

共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十五次請願。

一九二七年之後民族運動陣線分裂

加上內外環境變化激烈

一九三四年請願運動遂告中止。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藉由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推廣至全島。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

雖由蔣渭水創立

但得到林獻堂的大力支持

故由他擔任總理之職。

自一九二三年至二七年止

他積極參與文協的活動

如在各地設讀報社、舉辦講習會

對民眾進行思想的啟蒙

一九二四年起連續在萊園舉辦夏季學校

啟發青年之民族精神

文協在各地舉辦的文化演講會更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工作。

  一九二○年代起

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各種思潮的衝擊下

逐漸影響運動分子的思想與行動

終於造成民族運動陣營的分裂。

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文協正式分裂

演變為新文化協會(左派)與台灣民眾黨(右派)相互對立的局面。

林獻堂面對左派奪權、右派抵拒而造成的分裂

深感沉痛苦悶

故兩派活動皆不參與。

  一九三五年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終告沉寂。

一九四○年代台灣進入皇民化時期

日本為使台人日本化與日本同心協力投入戰爭

故積極拉攏政治運動領袖

先後敦請林獻堂擔任總督府評議員、大屯郡事務長、貴族院敕選議員。

一九四五年月八月大戰結束

日本無條件投降。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林獻堂以治頭眩之疾赴日

一九五六年九月八日病逝東京。

離開台灣

治病雖是理由之一

實情則有難言之隱。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

台灣許多地主士紳、知識份子受到鎮壓迫害

難免形成恐怖陰影。

一九四八年政府陸續推動「大戶餘糧收購」、「二五減租」、「三七五減租」辦法

在這些政策下林獻堂的經濟大幅萎縮。

於滯留日本期間

並有謠傳林獻堂加入共產黨或參加台灣獨立運動

加上過去他對政府的主張和批評未被接納

在對政治灰心之餘

乃決定脫離是非漩渦。

只是林獻堂畢生從事台灣民族運動

晚年竟客死他鄉

不禁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805612
鄭成功:西元一六四四年

北京城陷落

明思宗在煤山自縊。

江南地區有許多反清志士紛紛擁立明朝皇室的後裔;其中唐王稱帝福州

是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所擁立的。

鄭成功就是鄭芝龍的兒子。

當唐王被清兵俘虜的時候

鄭成功正在漳州一帶招兵籌餉。

他聽說父親準備投降清朝

就趕到泉州苦苦相勸

但是他的父親不肯聽。

  不久清軍攻下泉州

鄭成功的母親殉明自殺。

鄭成功得到消息

帶領一支軍隊反攻泉州

打退了清軍。

鄭成功埋葬母親以後

到泉州城外的孔子廟

他把平日穿戴的儒服儒冠通通燒了。

並向孔子哭著禱告說:「以前我是儒生

是人子

現在我是一個喪失皇帝的孤臣。

沒有國就沒有家

我發誓要和清軍作戰到底

因為我的父親向清廷投降了

我只好做一個不孝子

請孔夫子原諒!

」  他離開孔子廟以後

約集志同道合的好友結盟

宣誓忠明抗清。

他派兵攻打閩廣地區

克護漳州泉州

一度攻到南京城外。

但清廷派遣大軍進攻

鄭成功的部隊寡不敵眾

許多將領都戰死了

只好撤退。

  西元一六六一年

鄭成功帶兵在鹿耳門登陸

攻打台灣

年底時終於趕走了佔領台灣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人。

後來他積極建設台灣

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但是不幸他在三十九歲時便逝世了。

雖然壯志未酬

但是他忠貞愛國的情操

在中華兒女身上一代代的流傳下去。


主旨|稱謂|發音|題目|古文|筆畫|成語|意思|字義|例句|怎麼說|解釋|文言文|注音|怎麼唸|字彙|楷書|語句|邀請函|隸書|辯論|大綱|部首|造句|相似|辭典|詩詞|對聯|

紳士的品格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71048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az10140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